
中國甘肅網11月20日訊(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記者 薛敏)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的“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”網絡主題采風活動19日走進青銅峽這片被黃河滋養的沃土。在這里,千年民諺“天下黃河富寧夏,塞上明珠青銅峽”穿越時空,生動詮釋著青銅峽在寧夏引黃灌溉史上的核心地位,也讓我們深切感受著黃河文明與治水智慧的源遠流長。

夕陽西下時,霞光與黃河水交相輝映,峭壁之上盡顯青銅色澤,這處賀蘭山下、黃河岸邊的寶地,正是“塞上江南”的發源地,更是解碼黃河與寧夏深厚羈絆的關鍵所在。自秦漢起,先民們在此鑿渠引水,開啟了綿延兩千余年的引黃灌溉傳奇。在寧夏現存的14條百年古渠中,12條扎根青銅峽,秦渠、漢渠、唐徠渠等10條名渠皆發端于此,“九渠之首”的美譽,是這片土地最鮮活的注腳。

古老的渠道如大地脈絡,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治水智慧。無壩引水、激河浚渠、埽工護岸等獨特技藝,在千百年間守護著一方水土。尤以“草土圍堰”技術令人驚嘆,散草、捆柴、卷埽的傳統工藝,直至上世紀60年代仍助力青銅峽水利樞紐建設,成為古代智慧賦能現代工程的典范。如今,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既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,更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核心區,現代攔河大壩與古老渠首工程交相輝映,見證著從傳統灌溉到現代水利的華麗蛻變。

在寧夏吳忠市的新時代實踐中,古灌區智慧煥發新生。嚴格的用水總量控制、現代化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,讓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35%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.602。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、扎實的水土保持工作,讓這片古老土地始終充滿生機,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著“寧夏經驗”。

緊鄰青銅峽水利樞紐的寧夏水利博覽館,更是一座濃縮千年水利文明的殿堂。這座融合秦漢高臺式建筑風格與現代元素的場館,通過537件珍貴文物、治水人物雕像、紀實影像和場景沙盤,系統展現了寧夏引黃古灌區2200余年的發展歷程。作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展示窗口,它與周邊的景觀水系、古漢渠取水口遺址等交相呼應,成為解讀黃河文明的重要載體。

兩千多年風雨洗禮,青銅峽的古渠依舊奔流不息。它們是水利工程的奇跡,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,更是中華民族治水智慧的生動體現。我們看到古老灌溉文明正在這片土地上續寫新的傳奇,黃河之水滋養的不僅是萬頃良田,更是代代相傳的文化根脈與生生不息的發展力量。

- 2025-11-19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|閩寧綠電小鎮:從干沙灘到國家綠電方案的成功實踐
- 2025-11-19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|文明跨越千年!西夏陵讓世界觸摸華夏多元瑰寶
- 2025-11-19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|志輝源石:從礦坑中“種”出中國好葡萄酒
- 2025-11-17“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”網絡主題采風活動在銀川啟幕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