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記者 劉姍 程健
當歲月長河中沉淀的智慧在隴原大地上悄然蘇醒,甘肅非遺恰似一幅徐徐鋪展的壯美畫卷,以其獨特的韻味驚艷著世人的目光。
在這幅絢麗多彩的畫卷里,廣河剪紙以其別具一格的魅力,成為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而馬俊,這位技藝爐火純青的工匠,手持剪刀,在時光的舞臺上,精心勾勒出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盛宴。
馬俊出生于廣河縣水泉鄉,是甘肅省級非遺項目廣河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。他與剪紙藝術的緣分,萌芽于童年的耳濡目染。

“我自幼便跟著太姥姥學剪紙,她剪的窗花、喜字,是我童年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記,慢慢地,我就深深愛上了這門手藝。”此后,他又師承胡寶國先生,踏上了“藝襲傳統、師承創新”的傳承之路。
這份傳承最為珍貴的,是四代人始終如一的堅守。在當下全國及省內剪紙界多以刻刀為主,不少剪刀剪紙藝人紛紛轉型的大環境下,馬俊卻始終堅守初心,摒棄刻刀、紙鉆等工具。無論作品大小、精細度高低,皆憑借一把小巧精致的剪刀完成。
這種“純剪刀堅守”,在如今顯得尤為稀缺而可貴,宛如一股澄澈的清泉,流淌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長河之中。
“機械復制雖能做出一模一樣的紋樣,卻做不出純手工的溫度和靈氣。純剪刀精細剪紙,每一刀都蘊含著講究,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,承載著匠人的心思與情感。”在馬俊看來,這門手藝是活態的傳承,并非冰冷的復刻。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這份慢下來的匠心愈發顯得珍貴,也讓非遺技藝真正“活”在當下,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
馬俊的作品,單幅創作耗時頗長,需具備極強的耐力方能完成。在風格上,他獨具匠心,既汲取了南方剪紙的細膩靈動,又融入了北方剪紙的粗獷大氣,還將中國書畫的特點與形體演變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。
如此一來,他的作品既蘊含著回族民俗的深厚底蘊,又彰顯著廣河地域的獨特特征,最終形成了“風格獨特、寓意深厚、自成一體”的西北民族剪紙風格。
其作品涵蓋人物、動物、民俗、彩陶等多元品類,線條流暢靈動,立體感十足,形象栩栩如生,更飽含著人文溫度,深受社會各界喜愛,也獲得了剪紙界的高度認可,成為純手工剪刀精細剪紙的標桿之作。

馬俊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剪紙藝人,更是中國非遺走向世界的積極推動者。他帶著廣河剪紙,跨越千山萬水,登上國際舞臺,讓世界領略到了甘肅非遺的獨特魅力。
2023年10月,第十四屆全球移動寬帶論壇在迪拜盛大召開,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嘉賓。馬俊作為“純手工精細剪刀”非遺傳承人受邀參展。活動現場,他的十二生肖剪紙作品備受青睞,很快便被嘉賓們一搶而空。
2024年10月和2025年1月,他兩次受邀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展演。馬來西亞第九任首相拿督親臨中國剪紙展區,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剪紙的創作過程,并收藏了馬俊的作品,進一步提升了廣河剪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。

2025年5月,由浙江、四川、山東、內蒙古、甘肅等五省(區)十多位省級非遺剪紙傳承人組成的中國非遺團,開啟了為期兩周的歐洲文化交流之旅。馬俊攜作品與技藝驚艷亮相,以獨特的“紙上藝術”講述中國故事,成為中歐文化交流的使者。
在巴黎盧浮宮,馬俊創作的《陶韻》以馬家窯彩陶紋樣為靈感,與館藏彩陶文物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,仿佛在娓娓訴說著甘肅八千年文化的厚重歷史。
“我用精細的鏤空技法,順著彩陶紋樣的走勢剪刻。比如,用細密的鏤空還原幾何紋的規整,用流暢的曲線鏤空表現水波紋的靈動。通過控制剪刀的力度,做出虛實變化,模擬彩陶歷經千年的古樸質感,讓觀眾透過剪紙,感受到黃河彩陶文化的厚重。”馬俊介紹道,馬家窯彩陶是甘肅文化的瑰寶,創作《陶韻》就是想讓千年彩陶通過剪紙“活”起來,煥發出新的生機。
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,馬俊深刻體會到了剪紙藝術的獨特價值。
“剪紙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,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與心靈的溝通。”馬俊認為,剪紙這一源自東方的古老藝術,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藝,在國際舞臺上翩翩起舞。它超越了語言和地域的界限,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欣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深度。在國際文化交流中,剪紙藝術激發了人們對不同文化的興趣與尊重,促進了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。
與會者對剪紙作品的喜愛,讓馬俊深受感動。他一邊剪紙一邊介紹,時不時與大家分享創作心得。
每一次亮相國際會議的平臺,都讓他的眼界更加高遠,視野更加開闊。“尤其是當他們知道剪紙呈現的是博物館里六千年前的彩陶紋樣時,都特別驚訝,也特別喜愛。另外,融入敦煌文化的飛天剪紙也深受歡迎,靈動的造型、精湛的剪刻技藝,讓他們感受到了甘肅剪紙的獨特魅力,也讀懂了背后的中國文化。”馬俊的話語中滿是自豪。

在馬俊看來,保護非遺,核心在于活態傳承。
在高校授課時,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就是“剪紙學起來難不難”。面對提問,馬俊總會笑著對學生們說:“其實剪紙技法一點都不難,關鍵在于創新創作。”
“為了激發年輕人的興趣,我會引導他們創作與時俱進的主題作品,比如剪哪吒、拉布布、生肖掛件,還有生肖手機貼這種實用又好看的小物件。讓他們覺得剪紙不是老古董,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藝術,這樣大家參與的熱情自然就高漲了。”
同時,馬俊一直通過收徒授課、進校園、進社區、進企業等方式,將剪紙技藝傳承下去,讓更多人會剪、愛剪。

馬俊說,活化非遺,就是要讓它融入社會、產生價值,通過海外展演、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,讓剪紙走出櫥窗,走進大家的生活。這樣既能讓更多人了解甘肅非遺,也能為非遺人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,形成良性循環。
興趣為師,熱愛為基,唯有真心熱愛,方能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行穩致遠。
剪紙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先輩用近一千五百年時光沉淀的民間藝術瑰寶。它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,卻從未與時代脫節,反而在歲月長河中愈發彰顯出獨特的文化魅力。
其實,剪紙技藝并無高深的壁壘。只要你愿意拾起一把剪刀,從簡約紋樣入手,便能在紅紙翻飛間,感受指尖創作的純粹樂趣與藝術張力。“對年輕人而言,學習剪紙不僅是掌握一門技藝,更是一場修心之旅。它能磨礪心性、沉淀浮躁,培育情緒自控的能力,讓沉穩成為內在的品格力量。”

慕名而來學習剪紙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馬俊常對他們說,傳承非遺,既要沉心靜氣鉆研傳統技法,守住剪紙背后的文化根脈與審美基因,更要敢于突破創新,將流行元素、生活場景與個人巧思融入創作,讓剪紙化作手機貼、裝飾畫、文創產品等年輕態載體,真正走進日常、貼近生活。
“非遺的未來在青年,期待你們以新視角激活傳統,用新創意賦能非遺,讓甘肅剪紙在新時代綻放更蓬勃的生命力。也誠邀更多青少年加入傳承行列,共同守護、續寫這份指尖上的文化傳奇。”馬俊滿懷期待地說。
- 2025-11-20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|鹽池灘羊:從沙漠綠洲走向全國的“致富金羊”
- 2025-11-20何以中國·越山向海踏千瀾|青銅峽:古渠奔流 文明永續
- 2025-11-20“金城學長”西部人工智能交流活動在蘭州舉辦
- 2025-11-20隴原山鄉新畫卷·隴拍客丨臨澤:智能數字化生產為紅棗深加工添雙翼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