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孫珩力
“我雖未見過艾黎,但他的精神一直推動著我不斷追尋他的腳步。”在陜西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,抗戰工業歷史研究者、路易·艾黎研究中心研究員馮驅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,動情地講述了他與路易·艾黎跨越時空的精神聯結,以及三代人與中國工業內遷緊密相連的家國故事。
馮驅的家庭與中國工業內遷有著三代人的深厚淵源。抗戰時期,他的外公參與申新紗廠內遷與復工建設;新中國成立后,父母響應號召支援西北建設,將他帶到寶雞;成年后,他本人亦曾擔任三線企業領導。“我親身經歷告訴我,即便在和平時期,工業內遷也充滿艱難,更何況是戰火紛飛的年代。”這段獨特的家庭經歷,讓馮驅對抗戰時期工業內遷的艱辛與意義有了更深切的體會。
自1987年起,馮驅開始系統研究申新內遷歷史,并逐漸將視野擴展至路易·艾黎與“工合”運動在寶雞的足跡。他坦言,對艾黎的崇敬源于其與外公在抗戰工業內遷中的相識,更源于他“一個外國人卻為中國抗戰傾盡所有”的無私奉獻。

為傳播艾黎事跡,馮驅早年參與培黎同學會創辦的《培黎通訊》雜志,獨立編纂十期,每期超六萬字,記錄了大量艾黎及其學生的珍貴史料。通過這本刊物,他結識了艾黎培養的數百名學生,其中多為戰時難童或孤兒。“他們身上體現的‘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’的集體精神,深深感染著我。”馮驅說。這份刊物后來移交蘭州城市學院,但他至今仍擔任編委,持續推動艾黎精神的傳播。
據馮驅研究,抗戰期間路易·艾黎曾五次到訪寶雞。1938年8月底,他應西北區辦事處主任盧廣綿之邀首次抵寶,深入秦嶺山區調查礦產,推動工業合作社布局;1939年底,他在申新紗廠參與窯洞車間建設,提出關鍵建議。艾黎在寶雞參與創建了西北區辦事處、中國工業合作社,并推動建立打鐵社、工合醫院等機構,為戰時物資生產和難民救助做出巨大貢獻。
“一個外國人,為中國的抗戰事業甚至動用母親的退休金,這樣的情懷,我們怎能不銘記?”馮驅感慨道。如今,寶雞仍保留著艾黎與何克居住的窯洞遺址,并樹立多處紀念碑,見證這段國際友人與中國人民并肩奮斗的歷史。

“艾黎先生踐行的國際主義精神,至今仍具有時代意義。我們的建設與發展,需要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共同參與。”馮驅表示,他將持續挖掘、傳播艾黎與工合運動的歷史,讓這段跨越國界的奉獻精神激勵后人。
在寶雞這片承載著中國工業內遷記憶的土地上,馮驅以三代人的堅守和一名研究者的執著,讓路易·艾黎的故事繼續熠熠生輝。
- 2025-11-18隴拍客丨黃芪豐收運四方 民樂舊堡產業興
- 2025-11-18蘭州西固交警公園“開課”:守護中老年出行平安路
- 2025-11-18“巖壁精靈”巖羊群現祁連山民樂段 生態向好添力證
- 2025-11-18蘭州市城管委發布寒衣節文明祭祀倡議書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