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說古道今】
唐太宗時,盧承慶任考功員外郎。有一年,盧承慶奉命對下級官員進行年終考評。有一名監(jiān)督漕運的官員,因為遭遇大風,糧食受到損失,盧承慶對他的評定是:“監(jiān)運損糧,考中下。”那位官員臉色自若,沒有辯解就退下了。盧承慶欣賞其寬宏大量,所以又改評為:“非力所及,考中中。”那位官員同樣既沒有面露喜色,也沒有言說愧詞。盧承慶對此非常贊賞,再一次改評為:“寵辱不驚,考中上。”《新唐書·盧承慶傳》對此有個評語:“其能著人善,類此。”意思是,盧承慶能表彰別人的優(yōu)點,就像這樣。
盧承慶所表彰的這個人的優(yōu)點是什么呢?四個字:“寵辱不驚。”評為“中下”的時候,他“容色自若,無言而退”;改為“中中”的時候,他“既無喜容,亦無愧詞”;改為“中上”的時候,他會怎樣呢?他一定不會欣喜若狂、手舞足蹈。后世則以“寵辱不驚”為典,形容無論受寵還是受辱,都能鎮(zhèn)定自若。
這當然不是啥都無所謂,更不是心如死灰,而是心態(tài)上的平靜,精神上的豁達。事情沒干好,理應受到批評,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呢?事情干好了,應當受到表揚,為什么要喜出望外呢?陳繼儒《小幽窗記》:“寵辱不驚,閑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漫隨天外云卷云舒。”寵與辱,就像庭前之花開花落,靜靜地看著就是最好的態(tài)度;去與留,就像天外之云卷云舒,默默地走著就是最好的選擇。心放平了,就不會這里貪非分之功,那里生非分之想;心擺正了,就不會今天沾沾自喜,明天又悶悶不樂。
我們經常說要看淡些。其實應該看淡的,只是身外之物。人的能力不一樣,機會也不一樣。即使做一樣的事,做得一樣好也不可能;即使做不一樣的事,也可能做得一樣好。只要盡心盡力了,盡職盡責了,就能問心無愧。在一定意義上,寵辱不驚,就是問心無愧;寵辱若驚,則是內心不安。對得失和名利,不在乎是不可能的,但太在乎則完全沒有必要。
(尚之)
【草木清芬】


名稱:水曲柳
分布:隴南、天水、甘南、平涼
簡介:水曲柳,落葉大喬木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第三紀孑遺種,與胡桃楸、黃檗被稱為中國東北珍貴的“三大硬闊樹種”。它們木材堅硬致密,紋理美觀,是工業(yè)和民用的高級用材。
(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、陳學林提供)
- 2025-11-25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
- 2025-11-25廣安觀潮 | 把正風肅紀反腐貫穿權力運行全過程
- 2025-11-25清風為伴產業(yè)興 | 金柚飄香
- 2025-11-25監(jiān)督故事 | 低保金終于辦下來了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